《医学仪器与试剂》(以下简称《医》):酶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与其他方法相比有什么优势?
李卫东:
目前临床实验室中应用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方法有高效液相离子层析法(HPLC)、免疫比浊法和酶法。其中HPLC被公认为金标准,但需要昂贵的专属仪器,难以普及。而免疫比浊法(胶乳增强透射比浊法和免疫抑制比浊法)和酶法是在自动化分析以上完成,免疫比浊法试剂稳定性差、批间差大(精密度较差,CV值一般>6%),血液样本易受乳糜、黄疸等样本因素影响,抗交叉污染较差;且免疫比浊法存在由于许多同源的糖化血红蛋白变体也有相同的N末端结构,使检测结果偏高等问题。酶法与HPLC法同样具有性能稳定,酶法直接测定样本中HbA1c的百分比,而不需另外检测总血红蛋白,处理后的样本与氧化还原剂反应,有去除小分子和高分子干扰物质、特异性强等优点适于在自动化分析仪上应用。对于贫困和偏远地区而言,酶法的优势不需要昂贵、专用的仪器,且检测结果稳定,可靠。
《医》:血液常规检查中,红细胞参数在贫血测定中应注意那些问题?
李卫东: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贫血缺氧会导致神经组织受到损害,从而出现头昏、耳鸣、多梦、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现象。
血常规中红细胞参数有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和网织红细胞(Ret)类参数。这些参数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对贫血的诊断、鉴别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RBC和Hb多用来一同观察是否贫血,并结合红细胞比容(Hct)来诊断贫血并判断其严重程度;不同病因引起的贫血,可使红细胞发生形态的变化,MCV、MCH、MCHC可从不同侧面反映红细胞的病理变化,有利于分析病人红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贫血分类、诊断和鉴别诊断;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反映红细胞大小均一程度的客观指标,与MCV结合进行贫血分类,这种分类法更能反映贫血的病理变化,对贫血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如鉴别诊断缺铁性贫血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88%RDW正常);网织红细胞(Ret)类参数可判断骨髓造血功能或红系增生情况。
《医》:不同检测系统,方法间特定蛋白检测结果存在差异,您对特定蛋白标准化如何看?您的实验室在特定蛋白检测方面又是什么情况?
李卫东:
目前特定蛋白临床实验室测定主要基于生化分析仪和特种蛋白仪上的免疫比浊法测定,免疫比浊法存在试剂稳定性差及批间差大,易受乳糜血、黄疸等样本因素影响,抗交叉污染较差等缺点,因此特定蛋白临床实验室测定有条件的实验室最好应用大厂家的特种蛋白仪,依托品牌优势——提供的试剂稳定性较好、良好的技术服务可使特种蛋白检测系统处于较佳状态,为临床提供稳定可靠的检测结果。我们目前使用的是西门子特定蛋白分析仪。特定蛋白标准化势在必行,目前特定蛋白临床实验室测定多种仪器、厂家(试剂)并行,参考值范围不一致易导致误解,检测结果准确度和精密度也有待提高,有计划、有步骤的特定蛋白标准化方案有利于检测水平的整体提高!
《医》:您的实验室是否建立了常规生化项目的参考方法?您对此如何看待?在生化检测中检测值的误差原因大多有哪些方面?
李卫东:
近年来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临床检验参考系统中的参考方法,参考物质和参考实验室三个因素中,参考方法是关键,因参考物质需由参考方法定值,参考实验室是运行参考方法的实验室,建立和应用参考方法是临床检验标准化的有效途径。参考方法需具有明显低于常规方法的测量不确定度。目前国际上所主要采用的参考方法为同位素稀释质谱分析法,但此方法分析成本高,一般常规实验室还承受不了。在生化检测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要尽量降低误差,减少误差,使结果更接近真值。日常工作中误差主要来源于仪器工作状态,检测方法的局限性等几个方面,大致可分为试验前、试验中和试验后三类。目前最多的误差因素是试验前带来的(如标本采集前病人综合状况及采集过程),也是最难控制的。就实验室检测系统来说,保证检测项目的准确度人的因素最为重要——质量管理团队能选择合适的检验仪器和可靠的试剂供应商以及稳定的售后服务,并制定可执行、可持续改进的室内和室间质控计划,所属工作人员能有相应的能力使检测系统处于良好状态,并具备一定的临床知识勤于与临床积极沟通等。
我们实验室积极按预定计划做好室内质控、室间质评工作,定期对仪器进行校正和比对。将来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开展生化项目的参考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做出努力。
《医》:可报告范围的验证过程中有些项目找不到高值或低值标本该怎么处理?
李卫东:
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ISO)和中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均要求,在应用于临床分析之前,实验室必须对检测系统进行一系列性能评价,方可将检测系统用于临床分析。验证实验包括: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分析特异性、可报告范围、最大稀释度等。如果检测系统用配套原装试剂的话,不必再进行验证可使用厂家数据。如使用非配套试剂,低高值标本找不到,一般情况下可向仪器和试剂提供厂商购买(如罗氏、雅培和朗道等厂家),如没有也可向卫生部临检中心(标准化部门)及一些科研部门求助。标本定值要由参考方法赋值,自己配制要考虑基值效应等问题由厂商提供原装稀释液按说明配制!
《医》:更换批号未能及时矫正,用新鲜标本验证,验证指标和判断标准最低要求是什么?
李卫东:
首先要强调试剂更换批号后首要任务就是校准,这是保证结果准确性的前提,但平时工作中特殊情况会随时发生,如果不能做到及时校准,那么也要将室内质控品做一下,看结果是否在允许范围内,如果在控,可以在新鲜标本中有针对性的选取高中低三个水品的标本,分别验证试剂,如果均没太大变化则可以用此试剂进行测定,待条件允许后及时进行校准,并再次进行质控品的测定,确保结果准确。更换试剂批号最好及时校准和进行室内质控,以确定项目精密度和准确度,如应急使用新鲜标本验证,可选用在可报告范围内三份涵盖高、中和低值已测标本大致判断项目精密度,之后在第一时间补作质控,如有问题及时与临床沟通!
《医》: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
李卫东:
蛋白质芯片技术通过微加工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在固体芯片表面构建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特点。目前采用的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为我们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提供了较好的指标组合,显著地提高了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对无明显症状的高危人群的早期肿瘤筛查及肿瘤治疗的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医》: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
李卫东:
单独检一项指标检测肿瘤标志物诊断肿瘤会存在阳性率不高,特异性不强的问题,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肿瘤是单一变异细胞多次克隆的结果,在一个肿瘤中可存在不同特性的细胞,当然也会产生一种或多种肿瘤标志物,而不同肿瘤也可产生相同的肿瘤标志物,所以目前多采用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肿瘤标志物的应用价值,提高检出率。
《医》:病理科与检验科的共存一直是争议的话题,但相信二者的存在都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您的经历来讲,相信对此更有发言权,您对此如何理解?能不能从HPV病毒检测的区别上谈一谈这两个科室的特点?
李卫东:
病理科与检验科共存并不矛盾,在临床工作中二者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很多情况下二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完成对一个疾病的诊断。我们科是二者合一的科室,在病理诊断工作中经常会参考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来增加诊断的信心。相对而言,病理检查偏重于形态学,检验则偏重于理化特性,但其间也有交融,如血细胞形态学则属检验医学范畴。而涉及到分子生物学领域,二者更有殊途同归之感。人们通常将病理诊断称之为金标准,但在很多无法完成活检的情况下,检验科可以优先做出结果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在肿瘤治疗及预后判定方面,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以起到很好的监测作用。在某些早期病变方面更是如此,如HPV感染,检测到病毒时并不一定形成局部的组织学损伤,尤其是光学显微镜下的可见损伤。
《医》:目前,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检验科提供分析型实验诊断报告被提出来,您对此是如何看待的?
李卫东:
一切从病人出发,及时有效的为临床服务是检验科的生存之本,为临床提供分析型实验诊断报告是检验功能的提升和大势所趋。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则要求对现有的教学机制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增加临床医学的教学内容和比例,医院要安排检验人员到临床轮转并建立检验医师查房会诊制度,同时医师协会也要承担再教育的职能,加速对检验医师的培养和推广普及,跨界人才——检验医师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和渐进的过程!
《医》: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确保质控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李卫东:
检验结果准确是检验工作的核心任务,严密可行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准确的保证。实际工作中学科带头人要带头重视,在人力和资源方面给予最大支持,集中科室的精兵强将建立质量管理团队,由质量管理团队制定科学严密可行的质量控制方案并监督执行,定期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必要合理的改进,同时也要对所属人员做好宣教培训工作。方案执行方面要有专人负责,落实制度不能走过场,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成绩好坏要与个人和班组奖惩以及晋升调级挂钩,确保质控体系的有效运行。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觉得我们发布的信息对您及您的朋友有帮助,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qganjun.com/pxsc/6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