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麦冬不宜过量食用,过量则会导致脾胃虚寒、腹泻。
2、麦冬养阴润燥,长期食用可生痰生湿,湿气重者不宜。
3、有外感、痰饮者不宜。●麦冬烧豆腐材料:麦冬20克,豆腐2块,料酒、盐、姜、葱、植物油适量。做法:将麦冬用清水浸泡一夜,锤扁,去心,洗净;豆腐洗净,切成2厘米见方的丁,姜切片,葱切段。将炒锅置武火上烧热,下入植物油,烧至六成熟时,下入姜,葱爆香,随即下入麦冬,料酒,豆腐,盐即成。功效:滋阴清热,利尿,减肥,降压。●玄麦甘桔饮材料:玄参10克、麦冬10、桔梗10、甘草3、冰糖适量。做法:上述熬水,当茶饮。功效:滋阴清热,润肺利咽。适用于急慢性咽炎,消渴等。●参麦猪肉汤材料:西洋参20克、麦冬15克、猪腱克、姜3片。做法:材料洗净,加水毫升煲2小时。功效:清补益气、润肺生津。适合气阴两虚之人食用。麦冬与天冬的区别麦冬与天冬一字之差,其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唐梁说,两者药用部位均为块根,都呈纺锤形。质柔韧,半透明,有纵皱纹。且同属补阴药,功效和主治都大致相同,养阴生津。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是外观上,天冬是攀援草本植物天冬的块根,麦冬是草本植物麦冬的块根。天冬块根呈长纺锤形或圆柱形;而麦冬稍短,两端略尖。在药性上,天冬苦寒之性较麦冬更厉害,而其补肺、胃之阴则强于麦冬。对咳嗽咯痰不利者,兼能止咳祛痰,还能入肾经以补肾阴、降肾火,可治肾阴亏虚、阴虚火旺之症;麦冬微苦寒,养胃阴与清胃热之力虽弱,但滋腻性较天冬小,还能入心经以补心阴、清心除烦、安神,可用于治心阴不足及心火亢盛之症。末伏留意6种病中医上讲情绪不畅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因此,末伏也是很多疾病的高发时期,在这10天里,大家一定要留意,注意预防。
1、心血管疾病
末伏时天气闷热,人体容易大量出汗,体内水分流失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易发生血栓、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而且,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易发生收缩,冠心病的发生风险也相对增加。2、肺炎
很多人都以为呼吸系统疾病易发生在冬季,但根据数据统计,在末伏这种闷热的天气里,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远高于全年平均水平。这主要是因为末伏处于夏秋交替之际,高温多雨的天气易使人免疫力低下。再加上人们长时间利用风扇、空调等进行降温,室内外温差较大也会致使身体适应性变差,从而诱发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尤其是老年人,本身体质较差,此时更应特别小心。3、肠炎
末伏时,人体自身抵抗力和对气候的适应性都会下降,消化功能也会变弱;同时,闷热的天气适宜细菌繁殖,因此末伏时常会出现腹泻、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4、风燥感冒
由夏入秋,闷热潮湿的天气逐渐变得干燥,风燥感冒高发。风燥感冒是立秋后的第一病,除了有一般感冒的症状(头疼、鼻塞、咽喉肿痛等)以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干”,通常表现为嗓子发干、干咳无痰。5、秋痱子
末伏时,天气逐渐转凉,早晚温度较低,但日间温度仍较高,暑热仍未完全褪去。出汗量大加上衣物增添不合理等因素都会导致“秋痱子”的发生。6、面瘫
秋风又被称为“邪风”,这段时间如果过度吹风,风寒之邪易侵犯面部,常常会导致面部神经麻痹,严重时会出现眼歪嘴斜等情况。所以建议大家末伏时要少吹凉风。末伏重清补养生吃六物1、鸭肉
秋初末伏,吃肉不仅让人觉得有些油腻,还容易上火气躁。因此,肉类应首选性质偏凉或性平的肉。俗话说“防苦夏吃吃鸭”。这是因为鸭肉性凉,具有健脾益气、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功效。2、黄瓜
末伏时暑湿仍然旺盛,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毛孔张开,排汗量加大,从而造成气虚、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等问题。此时适宜吃一些凉性蔬菜,以生津止渴、清热解暑、排毒通便。而黄瓜便是凉性蔬菜中的代表,它含水量高,属于高钾低钠型食材,可有效补充人体流失的水分和无机盐。3、木耳
黑木耳的含铁量是猪肝的5倍,能有效防治缺铁性贫血,有养血、驻颜、乌发的功效。末伏时常食木耳,有利于凉血、增加食欲。而且木耳中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能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脂肪吸收。4、鲤鱼
鲤鱼富含优质蛋白、矿物质和维生素,且易被人体消化吸收,适合儿童、孕妇、老人等各种人群食用。而末伏正是鲤鱼肥硕的时候,此时鲤鱼的味道最鲜美,食用后还有助于祛湿开胃、利水消肿。5、莲藕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秋令时节是鲜藕应市之时,吃些藕,能起到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对老年人来说,藕更是补养脾胃的好食材。此外,莲藕也是高血压、肝病、食欲缺乏、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者的保健食物。6、芹菜
夏秋交替的时节,温差较大,早晚凉,中午热,对于体质较敏感的老年人来说,身体很难马上适应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芹菜有降血压、降胆固醇和镇定神志的作用,老年人适量吃些芹菜可以安神助眠。来源:广东中医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