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有很多小伙伴和小编一样,每次去做了体检拿到体检报告单,结果一看三不知。当时的那个纠结呀,真是……
今天小编去到了卫计局,终于看懂了这一份简单又不简单的检验报告单。今天,小编就教大家怎么来看体检必检项目——血常规。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
男:4.0~5.3×10的12次方/L(万-万个/mm3)。
女:3.5~5.0×10的12次方/L(万-万个/mm3)。
儿童:4.0~5.3×10的12次方/L(万-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正常参考值]
男:~g/L(12-16g/dL)。
女:~g/L(11-15g/dL)。
儿童:~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10的9次方/L(0-/mm3)。
新生儿:15~20×10的9次方/L(1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中性粒细胞N0.5~0.7(50%—70%)(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7(50%—70%)嗜酸性粒细胞E0.~0.05(0.5%—5%)嗜碱性粒细胞B0.00~0.01(0—1%)淋巴细胞L0.20~0.40(20%—40%)单核细胞M0.03~0.08(3%—8%)[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参考值]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常见病解析——如何巧用检验报告单来区分感冒类型
习惯上感冒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或者称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其主要不同是致病因素不同,病毒性感冒是由于病毒所致,而细菌性感冒是由于细菌所致。
一般来说,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提示细菌性感染,即为一般的炎症;淋巴细胞比率升高,提示病毒性感染。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因为中性粒细胞能够吞噬和杀死细菌,防止细菌和有害物质侵入机体,但是却无法对抗病毒。而淋巴细胞与免疫有关,它是机体保护自己不受病原体侵袭的主要细胞,通过分泌抗体来对抗病毒。
温馨提示:因机器差异,检验项目参考范围会有微小差异,故实际检验报告单参考数值范围与文中所列正常值有微小差异时,应以检验报告单为准。
版权归淳安发布所有,转载须告知!
责任编辑:姜毅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