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anemia)是各种原因导致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的临床综合征。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
目前,贫血三项血清学指标检测具有快速、无创伤性、经济、敏感、精准、早期诊断等优点,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贫血三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铁蛋白(SF)
铁蛋白是一种棕色的含铁蛋白质复合物,主要在肝脏合成。它反应肝脏储铁总量及机体营养状态,是检测缺铁和铁负荷过多疾病的有效指标。由于铁缺乏出现在贫血发生之前,及时测定铁蛋白对预防贫血十分重要。年妊娠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诊治指南建议,血清铁蛋白浓度20μg/l诊断铁缺乏[6]。
参考区间:男性:23.9-.2ng/mL;女性:11.0-.8ng/mL
增高常见于:
①体内贮存铁增加:原发性血色病、继发性铁负荷过大。
②铁蛋白合成增加:炎症、肿瘤、白血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③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
④组织释放增加:肝坏死、慢性肝病等。
降低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慢性贫血、长期腹泻、营养不良等。
2.叶酸(FA)
叶酸是由喋啶、对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等组成的化合物,是正常细胞生长以及DNA合成中至关重要的基本维生素。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如深色叶状蔬菜,柑橘类的水果,酵母,豆类,蛋类,以及牛奶。叶酸为小肠所吸收,并且贮存在肝脏中。
参考区间:6.8nmol/L
缺乏常见于巨幼细胞或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并导致神经病理方面疾病。恶性疾患(肺癌、肠癌等)及肾性贫血。
3.维生素B12(VB12)
又称钴胺素,由一个四吡咯环围绕以钴原子为中心的结构组成。钴胺素可从动物制品,如肉类、鸡蛋、牛奶和其它乳制品中得到。摄入过程中,钴胺素与一种在胃液内被称为内因子的蛋白质相结合,随后在回肠内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被吸收储存在肝脏。
参考区间:–pmol/L
增多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红细胞增多症、各类肝病等。
缺乏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胃粘膜“内因子”蛋白缺乏所至的恶性贫血,恶性肿瘤所致的继发贫血。其它如胃、肠切除术后,肠炎、长期吃素者均影响B12吸收、摄取,使B12降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