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珊瑚老师今天和大家讲一下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高危因素以及与孕后期贫血的关系。
由于婴幼儿期特殊的饮食结构(乳制品向成人食物过度)、消化系统相对不成熟,但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需求高,IDA在6个月~3岁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尤以6个月~1岁最高。有研究发现,6个月龄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最高,随着年龄增加,食物添加多样化,消化系统、免疫系统逐渐成熟,贫血发病率也呈下降趋势。国内外研究报道,发展中国家婴儿在4~6个月后普遍出现生长发育不良,其主要问题就出在辅食添加方面,包括添加的时间、添加的质和量不恰当。另外,不重视对婴幼儿进食能力及习惯的培养,缺乏预防食物过敏的意识,以及部分能量摄入过量导致的肥胖等问题。有研究认为,4~6个月是婴儿生命早期建立口服耐受的关键时期,建议4~6个月内合理添加辅食,保证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根据婴幼儿期铁代谢特点,婴儿在4个月后从母体得到的铁逐渐耗尽,加上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尤以前6个月为甚,造血活跃,因此对膳食铁的需要增加。而婴儿主食乳制品,其铁含量均低,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贮存铁耗竭后即发生缺铁,因此,应强调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在研究中发现,6~12个月龄段,辅食添加及时与不及时贫血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所以6月龄时未能及时添加辅食或未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与贫血的发生密切相关。
孕末期母体继续给胎儿输送包括铁在内的营养素等,而且在整个孕期占比较大。因此,早产儿存在从母体摄取铁元素不足、先天铁储备不足的情况,婴儿期较易出现IDA。新生儿体内含铁量与其体重成正比,低出生体重儿其体内含铁量通常低于正常体重新生儿,易出现贫血。另外,母孕期贫血会导致给胎儿的铁储备减少,故胎儿出生后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在平常社区儿保门诊中,发现1周岁以后贫血率明显下降,但是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欠佳的儿童,贫血发生率仍较高。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儿童大多数存在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膳食不均衡,铁和促进铁吸收的营养素摄入少,跟不上生长发育所需,从而导致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研究分析结果也显示,偏食挑食是婴幼儿贫血的高危因素。
孕后期贫血和婴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关系
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最为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出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IDA),对于婴幼儿的大脑和身体发育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孕后期3个月,胎儿会在母体中吸取大量的铁,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的生长需要的铁就来自于孕后期3个月中储存的铁。如果孕期尤其是孕晚期缺铁,这就会导致婴幼儿出现IDA。本次研究对婴儿血红蛋白(Hb)水平以及孕妇晚期贫血的情况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婴儿IDA与孕妇孕晚期贫血的相关性。
在研究中选取年5月至年2月接受健康体检的例婴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比较孕妇孕晚期贫血、服用铁剂进行治疗以及治愈是否对婴儿IDA有影响。
Hb的降低指标为:
Hb在90g/L~g/L:轻度贫血;
Hb在60g/L~90g/L:中度贫血;
Hb在30g/L~60g/L:重度贫血;
Hb在30g/L以下的表示极重度贫血。
平均的红细胞血红蛋白量:27pg以下;
平均红细胞血红血红蛋白的浓度:0.31以下;
平均红细胞容积:80fl以下。
贫血发生率例婴儿中,贫血的有50例,发生率为25%,男女婴儿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在例婴儿的母亲中,孕后期贫血有60例,发生率为30%,而在50例贫血婴儿的母亲中,孕后期贫血的有19例,发生率为38%。不同情况孕妇娩出婴儿贫血状况不同,具体可见表1。
Hb均值的比较例婴儿的Hb平均水平为.74±10.g/L,其中男婴.45±11.g/L,女.20±10.g/L。不同情况孕妇娩出婴儿血红蛋白水平不同,具体可见表2。
贫血程度贫血的婴儿有50例,轻度贫血最多有41例,中度贫血有9例,没有出现重度贫血的情况。婴儿中度贫血女婴的比例较高,孕妇孕晚期Hb的指标在g/L以上组比孕妇孕晚期Hb的指标在g/L下组稍低,孕晚期经过治疗组低于未治疗组,但是其差异不明显。
在孕晚期保证母体的铁营养充足是控制婴儿IDA风险的有效方式,如果在孕晚期母体出现隐性缺铁,会对婴儿体内的铁储备造成影响,这不利于婴幼儿的成长和发育。而孕晚期贫血是造成婴儿IDA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要加强孕妇在孕期的健康教育,尤其是铁元素的摄入量,定期对孕妇血常规以及铁营养状况进行检查,加强补充,这是预防婴儿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措施。在这里珊瑚老师向大家推荐我们的益气维血系列产品。
益气维血现代中药,专利补血成分血红素铁,突破传统中药治疗补血不补铁弊端,治疗血虚、气血两虚疗效快又持久。一周恢复精气神,两周改善贫血指标。
文章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