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缺铁性贫血 > 地中海贫血基因 > 正文 > 正文

牛排的诱惑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22 15:26:15

阅读笔记83

01

最近吃了特别多的牛排,有种赶本的感觉。不得不夸一句,墨西哥的牛肉物美价廉。做牛排也非常简单,不需要什么技术,只要材质好,撒点胡椒粉和盐,味道就足够好了。

两个月前,牛肉还不是我的心头好,让我发生转变的是《你是你吃出来的》这本书,它纠正了我的很多固有饮食观念,其中两个是:

误以为吃肉不仅长胖,而且大鱼大肉不利于身体健康。其实正好相反,若想减肥和身体健康,就要多吃肉,准确地说是,多吃肉蛋奶。

另外,“多吃白肉、少吃红肉”观念也不准确。我受这个观念影响颇深,以前不碰猪肉,牛肉也吃的极少。

红肉除了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外,对身体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不吃红肉会导致缺铁性贫血,而且容易出现怕冷、头晕、心悸等症状。

贫血需要补铁,一提起补铁,首先想到的就是菠菜。事实上,菠菜中的铁并不容易被吸收,因为植物中的铁是非血红素铁,受植酸、草酸、鞣酸等的干扰,吸收率很低,仅为3%。

相比之下,动物性食物,比如红肉、肝脏、鸭血含铁丰富,吸收率可高达25%,其中牛肉铁含量尤其丰富,是鱼肉的4倍,鸡肉的3倍,猪肉的2倍,也高于羊肉。当牛肉和西红柿搭配时,更有利于铁被人体吸收。

除了牛肉,牛还生产牛奶,牛奶又能制作出各种奶制品,比如,酸奶、奶酪。

牛奶是一种完美的食物,由近种元素组成,在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中,除了膳食纤维外的其他营养素都可以在牛奶中获取;牛奶保护消化系统,中和胃酸,加强胃功能;是补钙最好的食物,对于血压平稳、降低中风的发病概率和心脏病发病概率都十分有益;还是更年期女性最好的静心药......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的人均年乳品消费量非常低,仅34千克,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美国千克,俄罗斯千克,南美巴西千克,饮食习惯相近的日本和韩国是中国的1.9~2.3倍。

顺带提一下,一些人对牛奶敏感,喝了会拉肚子,这属于乳糖不耐受。对于乳糖不耐受者、消化不良、或对牛奶过敏的人,可以选择喝脱乳糖牛奶、酸奶、奶酪,里面的乳糖已经被提取或分解了,而其他营养成分基本没有变化。

奶酪在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很少见,我们吃不惯,我在国外呆了4年,也是最近才开始接受它。奶酪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钙、维生素A和维生素B2含量是鲜奶的7~8倍,是很好的食物。

02

说到牛肉,就不得不提在全世界数不胜数的牛肉品种中最贵、在世界美食界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和牛Wagyu,品牌神户和牛更是世界顶级牛肉的代名词。

让人惊讶的是,日本曾经是一个有着长达年不吃肉历史的国家,日本和牛也只有短短的60年历史。

公元年,出于保护农耕的目的,日本天武天皇颁布“肉食禁止令”——每年四月至九月间禁食牛马犬猿鸡等动物;受当时佛教的传入和日本神道教的影响,人们崇尚吃素,佛教将杀生看作是堕入地狱的罪过。

明治维新期间,年,15岁的明治天皇登上皇位,开始国内改革,其中一项内容便是增加日本人的身高,改善国人体质。

年,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率先写下《肉食之说》,认为日本人必须要通过合理摄入牛奶和肉食来补充体格,还驳斥了民间“不宜杀生”的说法,认为日本古代就有捕鱼传统,吃鱼和吃肉没有区别。

明治政府下达了对肉的解禁,在制度上把肉食作为改良日本人体质、文明开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社会上推行,但是依然大量贵族排斥肉食,认为这是有失身份的做法。

年,明治天皇向社会公开自己的饮食菜单,带头食用牛肉。从此,拒绝吃肉这个维持千年的传统在日本彻底被打破,国民纷纷开始效仿食用牛肉立刻成为新的社会风尚。很多年过去,日本人的平均身高从1.5米增加了20厘米。

年,日本人吃掉3万余头牛,牛肉严重供不应求。

日本本土牛种体格小、产肉量低,本不是食用肉。为了提高产量,日本政府鼓励从瑞士、英国等国外引进优质牛种,与本土牛杂交,培育出体格大、产肉量高,饲养周期短并且霜降明显的优质肉牛。“和牛”的说法就是这时候诞生的,主要为了与外来牛种进行区分。所以,日本和牛本身是混血产物。

经过对各牛种进行系统研究整理,上世纪五十年代,共认证了四个和牛品种:黑毛和牛、褐毛和牛、无角和牛、和短角和牛。并严格禁止这些和牛与外来的牛种杂交,只在牛种内进行交配,以保证其血统的纯正。

从此,日本和牛开始了它的品牌之路,发展到现在,和牛品牌已有两百多种,竞争相当激烈。一些牛肉养殖协会开始对有特定产地、稳定血统、高级肥育技术的高级牛肉进行商标保护,像目前广为人知的“神户牛”“松阪牛”都属于牛肉品牌。

同时,还孕育出和牛饮食文化,并设计出与刺身、寿司、寿喜烧、烤肉等食用方法相搭配的牛肉等级和部位。

03

我们现在吃的牛肉属于家养黄牛,祖先是原始牛。原始牛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北部地区,并且前后延续了数十万年之久,直到年,世界上最后一头原始牛在波兰灭绝。

大约八千年到一万年前,原始牛被人类驯化成家养的牲畜。最初主要是用作劳役,为了更好地利用家牛所提供的资源,人类长期进行配种,按其特征分为供食用的肉牛及产奶的奶牛,用于耕作的家牛则日渐减少。牛成为肉、奶或皮革的来源,还有欧洲人的斗牛比赛,主角也是黄牛。

现代家养黄牛的品种多达-种,如今地球上生存着十几亿只家牛,遍布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每一块大陆。

古生物学界关于家养黄牛的驯化发源地,科学界依然存有争议,主要包括单一中心说与多中心说两种观点。随着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多中心假说更被接受:

非洲北部的牛类品种与欧洲部分地区的并非一个世系,和新月沃地的同类也有差异。现代欧洲牛类来源于公元前6千年的新月沃地;非洲北部的埃及地区可能在公元前7千年左右独立地驯化出了牛类;原始牛向东部亚洲迁移,可能在3千至5千年前于亚洲地区的巴基斯坦一带,也被独立驯化。

通过研究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及古DNA发现,距今约四五千年前,黄牛被引入中国中原地区,传入路线可能有两条:一是新疆—西北地区—中原路线;二是欧亚草原—东北亚—中原地区。

虽然美洲大陆也有野牛,然而这些牛类直到今日也非常难以驯化。美洲的家牛都是从欧洲传播过去的。拉丁美洲的家牛主要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北美洲主要来自法国、荷兰等国。现代南美家牛含有较多北非家牛的世系,推测是因为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的家牛血统受到了北非品种的影响。

年第一批抵达澳大利亚的移民将牛带到了这片新大陆,品种为印度的瘤牛,这个品种比家牛更耐热。家牛在晚些时候才进入澳洲。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常用瘤牛等其他品种的牛类同家牛交配来提升其品质,因此现在的家牛品种是许多家养的与野生的牛类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多次混合后的复杂族群。

考古学上的证据表明,大约在公元前5至6千年,近东和南欧地区就已经开始有规模地饮用牛奶。而北欧的英国等地饮用牛奶的最早考古学证据则大约出现在公元前4千年。

04

世界上有一些地方是直到现在也不吃牛肉的。

在印度车来人往的城市大街上,常常会看到一种奇异有趣的现象,三五成群的牛们大摇大摆地游来逛去,一副怡然自得唯我独尊的样子,往来的各种车辆、行人都躲避它们,仿佛它们才是主人。

印度宪法明文规定,除个别地方以外,禁止宰牛。保护老牛与崇拜老牛是传统习俗,还建了很多牛庙。

圣雄甘地极力主张保护老牛,尤其是奶牛。他说:“奶牛是印度千百万人的母亲。古代的圣贤,不论是谁,都来自奶牛。”“在我看来,保持奶牛是人类进化史上一件最为美妙的现象。”“保护奶牛是印度教送给全世界的礼物,只要印度教徒保护奶牛,印度教就将永远流传下去。”“屠杀奶牛是一种罪恶,应予以摈弃。”“一个民族的伟大与道义进步,可以从对待动物态度上体现出来。保持奶牛,意味着保护那些无助的脆弱的生命。”“我崇拜奶牛,并将捍卫这种崇拜。”

在神话传说中,三大主神之一的破坏神湿婆的坐骑就是一头公牛。人们爱屋及乌,对牛也顶礼膜拜,全国各地的湿婆庙前,必定有公牛雕像。印度教相信轮回转世,许多印度人都祈祷自己来生投胎转世为一头牛。

二十一世纪,印度的大部分人仍然生活在农村。牛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牛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牛车是主要运输工具;牛奶是印度人的主要饮品,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牛奶生产国与消费国;牛粪是重要的燃料与肥料;牛粪晒干后无异味,且不招苍蝇,烧起来可以驱蚊子;把牛粪贴在房子的土墙四面,冬暖夏凉。

也因此发生过很多匪夷所思的故事。

将牛粪烧后的白灰涂满额头,虔诚地乞求神灵赐福,祛灾辟邪;以牛尿为药,认为喝新鲜牛尿能治病,有些地方,牛尿成了畅销品,以至于有时脱销;疫情期间,靠涂抹牛粪、喝牛尿预防和治疗新冠。

印度人也不吃猪肉,只不过和不吃牛肉的原因恰恰相反。猪是肮脏的,吃猪肉是一种非常下贱的行为。在印度种姓制度的影响下,吃猪肉还被认为是一件影响血统的事情,所以印度高贵的种族基本都是素食主义者。普通的印度人吃的肉类包括鸡肉、羊肉和鱼肉。

05

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源于《古兰经》,即忌:死动物(包括因打、摔、触、勒、电等原因而自死的动物)、流出的血、猪肉、非诵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和酒。

犹太教饮食禁忌包括:可以食用的哺乳动物必须是反刍并有分蹄的,不允许吃猪肉和马肉,鱼类必须有鳃和鳞,禁食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

可以看出,同印度教一样,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也不吃猪肉,认为猪肉不洁。但是后两者允许吃牛肉,只不过在宰杀前需要祈祷。

犹太教在饮食上更为严苛,认为血是“生命的液体”而被严禁食用,必须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屠宰,以除去尸体中的血;禁止将肉类和奶品一起烹煮或食用,比如吃的面包里夹着一块肉,就不能同时喝牛奶。

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没有清真食物的情况下,会采用犹太教的食物,只是在屠宰前,祈祷者的宗教信仰不同。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借写这篇文章的机会,顺带梳理了一下几大宗教的关系: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同属亚伯拉罕系宗教,同一个源头,同一个始祖,都信奉上帝,只是叫法不一样:犹太教称之为“雅卫”,只崇拜唯一上帝;基督教称之为“耶和华”,坚持“三位一体”——圣父(上帝耶和华)、圣子(耶稣)、圣灵;伊斯兰教称之为“安拉或真主”,反对“三位一体”,并称穆罕默德是上帝安拉在人间的最后一位使者。

公元前14世纪,犹太人的民族英雄摩西创立犹太教,制定犹太教教义,并将上帝称之为“雅卫”。公元前6世纪,犹太教的圣经《旧约》出版。

公元1世纪,犹太人耶稣创造出犹太教分支——也就是后来的基督教。耶稣死后不久,其门徒保罗和彼得就将耶稣平时所传授的言行和基督教教义,编撰成圣经《新约》。《旧约》和《新约》成了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上帝被基督教称之为“耶和华”。

一个叫穆罕默德的年轻人经常翻阅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两大圣经,并时常在麦加的希拉山洞里彻夜沉思;公元年,40岁的他结合自己对宗教的理解,编写出《古兰经》,并创造了伊斯兰教。也就是说,伊斯兰教是在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的基础上,发展创立而来的。

06

比尔·盖茨今年出了本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HowtoAvoidaClimateDisaster。他花了十年时间调研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影响,并探索了温室效应的解决方案。

现在,全球每年要排放亿吨的二氧化碳当量“二氧化碳当量”是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指二氧化碳,还包含了甲烷、一氧化二氮、一氧化碳等。

亿吨来自五大类,分别是原料生产和制造31%(包括水泥、钢铁、塑料等)、发电生产和储存27%(包括煤、天然气、水力等)、种植和养殖19%(包括畜牧业、种植业、林业等)、交通运输16%(包括乘用车、货车、航运、海运等)、城市生活7%(供暖、制冷等)。

排在第三位的是种植和养殖,包括植物和动物。其中最要命的是牛,因为牛特殊的身体构造——四个胃,导致牛喜欢打嗝和放屁,产生大量的甲烷。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能力大约是二氧化碳的25倍。

那怎么办呢?

第一个应对方法,就是改良牛的品种,让其减少甲烷的排放。比如,非洲的牛产生的甲烷就比欧洲的牛要多。这个办法也许有用,但是效果太慢了。

所以,盖茨还提出另外的办法,比如:

少吃牛肉,改吃素,或者替代成鱼肉、鸡肉,会比吃牛肉所带来的碳排放小得多。

研发人造肉,就是用植物造出来的肉。他在今年2月接受美国《技术评论》时表示:“我真觉得,所有富裕国家都应该改用%合成牛肉。你可以习惯不同的口味,而且据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合成牛肉的味道会更好。”

在过去,面对沉默的牛羊,人类想办法让它们产最多的肉、挤最多的奶。但今时不同往日,还需要想尽办法让它们放更少的屁、打更少的嗝。

网上资料显示,很多国家已经做了相应的研究。有的是在研究对牛产生的甲烷进行废物利用,也有许多研究是从日常饲料入手,饲料的不同也会影响肠胃道甲烷气体的生成。

比如:

阿根廷国立农业科技学院曾尝试在牛只背部放置一个收集器,然后将喉管插入牛的第一个胃,每天能够抽取到升甲烷,用作发电的话可以推动一辆汽车,或为一部冰箱提供24小时电力。

澳洲阳光海岸大学致力于培育可降低牛只甲烷排放的红色海藻饲料;瑞士Mootral公司研制由大蒜和柑橘研发出来的饲料,可以减少30%的甲烷排放量;瑞士Agolin公司则销售一种由丁香和香菜制成的饲料添加剂,可以增加牛奶产量,同时减少大约6%到30%的甲烷排放量;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开发的橙树和柠檬树叶的饲料,能减少8%至22%;墨西哥科学家研究出的饲料,包括当地白桦树的叶子和波斯菊的叶子,可以有效降低牛打嗝放屁的次数。

07

关于牛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话题——“疯牛病”,但我暂时还没有阅读相关的书,那就留个遗憾,待以后再聊。

所以,问题来了,我还继续吃牛排吗?

不念过去

END

不畏将来

米茶

墨西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qganjun.com/pxjy/7548.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缺铁性贫血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